close
- 2011-06-29
- 中國時報
- 【蔡水星】
清境早期是泰雅族的獵場,日據時代開墾為「見晴牧場」,民國五十年雲南反共救國軍從滇緬邊區由美軍協助撤退來台,將部分義胞安置於此,清境地區開發於焉展開。
民國五十二年又安置榮民與開發中橫的人員,並設立博望、忠莊、仁莊、道班、榮光、壽亭、定遠等七個村庄,交由退輔會管理。
從民國五十年到六十五年間,放火燒山、砍伐山林,大肆屯墾種植高山蔬果、高山茶,這段過度開發的歲月,現在的清境人視為是「生態墳場」。
民國七十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認為清境安置任務完成,但農牧經濟價值日益低落,指示朝觀光休閒業發展,興建國民賓館第一期六十間客房,目前規模達一百多間。
不過,初期觀光產業與農牧土地開發無法滿足居民生活,民國八十年退輔會依義胞、榮民及家中人口數放領已開墾部分土地供居民自立更生。
部分年輕第二代與新移民在清境從事民宿休閒觀光產業,舉辦清境一夏、風車節等帶動起清境的觀光後,清境成為台灣民宿休閒產業的領頭羊,被各縣市觀摩、學習,帶動另批回鄉潮,目前清境有一三四家民宿業者,四○%以上的觀光旅遊業為當地第二代子民經營
全站熱搜